它通过后台算法来监测学生每月在食堂的消费频次、每顿在食堂的消费金额来判定是否贫困,从而为其饭卡内打入生活补助,避免传统的公开评定与资助所带给贫困生的心理伤害和歧视。
(34)将律令法体系概念引入中国法史学界的张建国教授虽认为唐以后的各代法,也可以视为律令法体系嬗变之一阶段,但也承认此后律令法系嬗变的结果,与早期中华帝国律的地位已有所不同,而令更是逐渐消失了,但这种变化正是新的研究起点。清王朝先后五次编成五部会典,其纂修团队精英荟萃,主持者皆为一时名臣,皇帝高度重视,经常亲自介入,过问具体的纂修工作。
④苏亦工教授认为:从唐律情结到民法典情结,究其实质不过是为名所累,求其形而忘其意。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官僚行政的发达,令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势,出现了一部分诏令变为法令的现象,令者,上敕下之词。(37)[美]琼斯著:《大清律例研究》,苏亦工译,载高道蕴等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作为中国古代法典化开启之初诞生的早期法典,魏晋编纂法典变杂为清化繁为约,目的在于通过清约宽简疏而不漏之法典,锻造大一统国家划一治理所需要的统一法律秩序。(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12)[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传统法典并非只是纸面规定,并非只是宣讲中的法,更不是具文死法,而是维系法律体系整体之统率、维护法律秩序统一之定海神针,具有超越一般司法适用的法律、政治与文化功能。当事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提升裁判的可接受性和妥当性。
裁判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具有导向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结果引领了正确的社会价值方向。(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率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司法裁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率的影响因素。最高人民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有14份。根据法院裁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结合其他说理论证资源,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方式分为复合运用和单独运用。
(35)在以上述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价值期望,为法院通过司法裁判引领社会价值提供了正确方向。在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指出,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主体在缔约、履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内在精神,从上诉人的履约情况看,既背离契约精神,又违反诚信原则,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法院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不让守法者为他人过错买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精神高度契合⑥,各级法院应充分结合民法典,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规范紧密结合,进行释法说理,增强当事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法院必须确保类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进而统一法律适用,增强当事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的认同。(12)参见罗宇翔、林斯政名誉权纠纷案,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闽06民终1597号民事判决书。
保护货真价实,严惩欺诈。(15)参见邵某3诉邵俊国犯侵占罪案,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冀08刑终259号刑事判决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上两者均存在内在的契合点。绝大多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文书都采用概括性运用的方式,如陈德红申请阜南县人民法院错误判决刑事赔偿案概括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院认为赔偿请求人违反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当获得精神赔偿。
各级法院在裁判中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平正义。③当事人在诉讼中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能不仅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而且对以往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类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当事人对诉讼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使得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的期待超过法院自身的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传统习惯结合运用进行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约占全剖文书总数的1/4。(14)邵某3诉邵俊国犯侵占罪案指向性运用诚信价值,法院认为,上诉人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侄女的财产所有权,而且与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
在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中,法院论证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应当遵循诚信的原则,其行为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恪守诺言的诚信价值准则,故应该承担相应补偿责任。第六是劳动争议、人事争议,具体案由涉及劳动纠纷、人事争议。其中,法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规定结合运用的方式占多数,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38)季金华:《司法权威的文化建构机制》,载《理论探索》2021年第1期。根据法院裁判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是否有具体指向性,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运用方式分为概括性运用和指向性运用。不同层级的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数量呈现出较大差异,基层人民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数量最多,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数量依次递减。
(22)参见[德]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12)陈习坤、陈耀平相邻关系纠纷案指向性运用和谐、友善价值,法院认为原被告互为邻居,打架斗殴、相互诋毁对方,违背了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对提升裁判妥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法院的态度尚未明显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应该进一步提高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31)参见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与北京三海阜石路加油站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7)京01民终1790号民事判决书。最后,考虑到不同层级法院裁判的效力,将基层法院赋值1,中级法院赋值2,高级法院赋值3,最高法院赋值4,计算出年度加权平均值,以此作为不同层级法院的数值。
从案件类型看,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行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等裁判中均运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优化司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价值导向作用。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诉讼理由的案件作为当事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数值,统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诉讼理由的案件比例。(40)在以上案件的裁判中,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引领作用,缓解经济利益冲动带来的价值迷失困境,服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30)在民事司法领域,尤其是经济纠纷案件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业道德结合运用进行释法说理的裁判文书较多。在执行案件中,三类案由的裁判运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是民事、对下级法院执行异议裁定的复议和其他案由。
⑤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载《求是》2020年第12期。(31)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用守信守法诚实经营的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释法说理,为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提供了依据。
(27)参见朱琳:《论承传中华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⑧陈德红申请阜南县人民法院错误判决刑事赔偿案,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阜法委赔字第00002号国家赔偿民事决定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部署。这主要是因为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是案件裁判的主体,做出的裁判文书数量多,拥有更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④参见彭中礼、王亮:《司法裁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研究》,载《时代法学》2019年第4期。第二,假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运用率变化与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有关。
在一些具有公共影响的案件裁判中,各级人民法院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让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元同构,是精神文明的实质载体。
(三)价值引领作用 价值引领是指法院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司法裁判所追求的化解矛盾、定分止争、培育良好风气的目标,表达了国家对当事人和社会的一种期望。因为在模型1中,包括三个变量,即法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持的态度、当事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法院的层级,调整后的R平方为,997,能够解释因变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裁判运用率的99.7%,但是显著性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具有统计意义。
(16)参见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欧东林及第三人衡阳市得阳鞋业有限公司工伤认定案,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湘04行终81号行政判决书。在裁判中各级法院要加强以概括性运用和指向性运用、复合运用和单独运用的方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裁判中的正确性宣示、补强说理和价值引领等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制度建设。
留言0